“绝对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部印度印度神片拍出了中国教育之痛。
先说剧情,《起跑线》讲述的就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题材较以往票房大卖的影片类似,都是在轻松娱乐中表现社会热门问题,此次中枪的是教育和阶级固化。
看到剧中男主为了给你女儿争取名校录取名额凌晨排队的一幕,心中不禁觉得好笑,这和国人提前排队为了抢公立小学或幼儿园报名资格或者抢房团架势一模一样好吧。看完这部电影,心里很不是一番滋味。回想起自己从幼儿园到现在研究生毕业这一路走来,所经历所见闻所思所感,太感同身受了。
中国有一句很热门的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这条“起跑线”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中国人认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获得先机与优势。换言之,中国人认为,教育可以决定人的命运。印度虽然与中国文化迥异的国家,但也认同这个观点。
2015年《人民日报》就曾发表长篇通讯,提出一个疑问:穷会成为穷的原因,富会成为富的原因吗?文章感叹,贫富差距正在快速加大,阶层固化的趋势越发严重。文章指出: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8倍多,并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与此同时,诸如“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等名词的涌现,昭示着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拼爹时代”,教育被商品化后待价而沽的趋势,则无疑更是雪上加霜,让人绝望,因为它曾被认为是对抗阶级固化最原始、最基本的渠道。
阶级固化,这四个字则又一次让国人扎心。
联想到近年来一直被炒的火热的寒门再难出贵子言论。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这些年中国的发展,一些地区一些人或凭借自己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下海热),或及时把握市场趋势(90年代互联网,10年代房地产),亦或城中村拆迁补偿等等等等各种方法先富裕了起来,并逐渐开始掌握了分量不小的各种社会资源。随之产生的社会问题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仅仅是输在起跑线,在娘胎里恐怕都被拉了好几条街。如今的社会现实是,培养出贵子,想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似乎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寒门逆袭仅仅凭借天天读死书,无德智体美劳,最多也只能沦落为考试的高分机器而已。何况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豫章书院、红黄蓝虐童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毫无原由的发生。及时是孩子从小上学一路读出来考上不错的大学,在大学全面发展综合发展的挑战下,从小积攒的社交、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问题也都会成为成长的困惑。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在考试结束后分享过这样的一段关于对教育资源的理解,引起了大范围的议论,但你也不得不承认有一定的道理:
住房,教育,医疗,作为最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也就是我等凡夫俗子穷其一生不可避免的问题。往往一个相关社会热点便能引爆社会舆论成为头条,因为大家都在这个体制下,都在这个圈内,有人得益就意味着某些人群相关权益被剥夺,而这些恰恰是每日兢兢业业辛苦上班的国人能容忍的。在当下的体制中,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改变一切的,你任劳任怨殚精竭虑的的付出也许还没别人轻松“作弊”得到的回报大。这种体制之殇,也更是国内影视讳莫如深的。在惊叹泰国、印度、韩国能拍出这种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痛点的作品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
孩子的健康成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保障。家庭的保障主要是父母。父母是世界上最容易成为的职业,也是不需要任何相关育儿培训就能立马上岗的职业。本应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然而父母本身认知或职业等因素限制,也使得家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电影中有句这样的台词:“你们使尽办法让他们入学,不是在帮他们,事实上,是他们在帮你们。”是的,孩子们帮助你们得到了亲戚的羡慕、邻居的称赞、老一辈的赏识,让你们觉得做人真成功啊。孩子,是你以爱的名义,赚取面子的道具。如果家长们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那么孩子生而为人,从一开始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至于社会的保障更是需要每个社会人的共同维护,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的父母,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孩子。今天的路人,就有可能是明天的当事人。身在社会,永远不可能置身事外。
最后是电影插曲MV。